以下是情人节的来历以及中国三大传统情人节的相关介绍:
- 牧神节说:情人节起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。古罗马时期,人们敬奉畜牧神,每年的 2 月 15 日会举行牧神节来祭祀畜牧神,迎接春天到来。在节日活动中,人们会用抽签的方式让小伙子和姑娘们随机配对,选定的两人往往会心生爱意,最终结为伴侣。后来,由于基督教的发展,公元 496 年,教皇格拉修斯一世将牧神节改为圣瓦伦丁节,并将日期定为 2 月 14 日。
- 纪念瓦伦丁说:公元三世纪,古罗马战事不断,暴君克劳狄二世强令公民前往战场,认为家庭牵制了男人,于是下令禁止结婚及教士主持婚礼。名叫瓦伦丁的神父没有遵照旨意,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,事情被告发后,瓦伦丁神父于公元 270 年 2 月 14 日被绞死。为纪念他为爱情和婚姻的自由而献身,人们将这一天定为圣瓦伦丁节,即情人节。还有另一个版本,瓦伦丁为掩护其他殉教者被抓入狱,在狱中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,后被斩首示众,行刑前他给典狱长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,落款 “From your Valentine”,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,此后基督教便把 2 月 14 日定为情人节。
- 朱诺说:2 月 14 日在古罗马时是崇拜朱诺的节日,朱诺是罗马众神的天后,主管婚姻与生育。在这天,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,然后在庆典时与姑娘跳舞,如果双方有意,便可配对并最终步入婚姻殿堂,后人将每年的 2 月 14 日定为情人节。
- 元宵节(农历正月十五)1
- 起源: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,西汉时期,汉武帝诏令司马迁等人议造《太初历》,正月十五成为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,列为重大节日,当时承担皇家祭祀职能,通宵礼佛。
- 爱情元素:在封建传统社会,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,但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,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,未婚男女可借此为自己物色对象,也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。像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赏花灯时一见钟情,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。
- 上巳节(农历三月初三)1
- 起源:古时以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 “上巳”,巳日多逢三月初三,后来上巳节的日期就固定为三月初三。相传,农历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。汉以前,定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,人们会在这天到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。
- 爱情元素:上巳节是古代举行 “祓除畔浴” 活动的重要节日,人们到水滨洗濯,去除宿垢,带走灾晦之气,有祈福的寓意。《诗经・郑风・溱洧》记载了民间上巳节,溱洧河畔青年男女出游相会的场景。在上巳节的民俗活动中,还要祭祀高禖,相传高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。
- 七夕节(农历七月初七)1
- 起源: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,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,因拜祭 “七姐” 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,故名 “七夕”。
- 爱情元素: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,也是中国的情人节。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,表达了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、白头偕老的情感,以及未婚男女对爱情的向往。女孩子们在这个晚上,除了向织女乞求巧手之外,更乞求婚姻巧配。
(责编: admin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